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影片】《一個男人,一頭牛,一個地球》(A Man, A Cow, A Planet)
2013永續農耕研習會第二天(1/25)議程,實踐BD農法的島嶼農場張幼功先生,於演講最後放映的影片《一個男人,一頭牛,一個地球》(A Man, A Cow, A Planet):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什麼是SRI?
文章來源:綠色和平
SRI是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水稻強化栽培系統)的簡稱:是一種以生態農業方法,改變管理作物、土壤、水分與養分,以增加水稻田的產量。SRI是1980年代起源於馬達加斯加,由Henri de Laulanie神父為了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增加農民產量所提出的綜合性方法。SRI的耕作原則為藉由有效減少水稻數量,改善土質條件,依根部與植株發展管理灌溉方式,進而使水稻生長健旺。
SRI的原則包括:
一、秧苗移植
-幼株:於葉齡2.5~4.5葉,通常是秧齡12~18天。
-小心迅速:從苗床取秧後保護秧苗根部,小心帶土淺栽,減少移植的損傷。
-單株:改變從前三四株一穴的作法,改採每穴一株,避免根部競爭,使植栽根系發達,能更好地從土壤中吸取養分。
-寬株距:生長空間大,增進根部和地上部的生長。
-方形穴盤苗:使用播種土,以及至少25公分*25公分的穴盤。
二、土壤
豐富的有機質可改善土壤結構、保肥力與保水力,更利於微生物繁殖。
三、水分
稻株生長期間維持最低限度的田水。保持淺水的狀態約1-2 公分,接著乾田直到可以看見土壤裂紋,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稻根向下生長。這時再引進一層淺水層。開花期間繼續保持一層薄薄的水,在結穗期乾濕交替,水稻收穫前2-3週前排水。這種方法被稱為“間歇灌溉”或“乾濕交替灌溉”。依據不同的土壤與氣候環境條件,有些農民每晚灌溉,有些農民則讓田自然乾燥3-8天。
四、營養
有機質可增加土壤的肥力,釋放植物所需之營養元素。此外,土壤能有更好的保肥性,在作物需要時釋放養分
五、雜草管理
在沒有水淹的情況下,雜草長得特別茂盛,最好在初期就加強管理。通常在秧苗移植十天後,使用一個簡單、低成本、機械化的除草機。最好每隔7-10天重複,直到葉冠閉合(最多重覆4次)。除草機具多項功能與效益:
-將雜草犁入土壤作為堆肥,養份又可回到土壤中。
-提供淺層耕作,增加土壤的通氣性。
-修剪根系,刺激根部生長
-混合水分和有機質可增加表土肥力,除草1~2天後,植物恢復綠意盎然。
-在田間重新分配水分,藉持續的翻動田地,減少水分在低勢地區造成的缺氧環境。使用除草機可改善單一的田間環境,創造統一的植株間距,進而增加產量
SRI栽種方法在超過45個國家實踐證明可行性及效益,其概念與方法逐步推行到水稻以外的其他作物,如小麥、甘蔗、苔麩(teff),兼具增加產量與經濟效益:
SRI是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水稻強化栽培系統)的簡稱:是一種以生態農業方法,改變管理作物、土壤、水分與養分,以增加水稻田的產量。SRI是1980年代起源於馬達加斯加,由Henri de Laulanie神父為了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增加農民產量所提出的綜合性方法。SRI的耕作原則為藉由有效減少水稻數量,改善土質條件,依根部與植株發展管理灌溉方式,進而使水稻生長健旺。
SRI的原則包括:
一、秧苗移植
-幼株:於葉齡2.5~4.5葉,通常是秧齡12~18天。
-小心迅速:從苗床取秧後保護秧苗根部,小心帶土淺栽,減少移植的損傷。
-單株:改變從前三四株一穴的作法,改採每穴一株,避免根部競爭,使植栽根系發達,能更好地從土壤中吸取養分。
-寬株距:生長空間大,增進根部和地上部的生長。
-方形穴盤苗:使用播種土,以及至少25公分*25公分的穴盤。
二、土壤
豐富的有機質可改善土壤結構、保肥力與保水力,更利於微生物繁殖。
三、水分
稻株生長期間維持最低限度的田水。保持淺水的狀態約1-2 公分,接著乾田直到可以看見土壤裂紋,增加土壤通氣性,促進稻根向下生長。這時再引進一層淺水層。開花期間繼續保持一層薄薄的水,在結穗期乾濕交替,水稻收穫前2-3週前排水。這種方法被稱為“間歇灌溉”或“乾濕交替灌溉”。依據不同的土壤與氣候環境條件,有些農民每晚灌溉,有些農民則讓田自然乾燥3-8天。
四、營養
有機質可增加土壤的肥力,釋放植物所需之營養元素。此外,土壤能有更好的保肥性,在作物需要時釋放養分
五、雜草管理
在沒有水淹的情況下,雜草長得特別茂盛,最好在初期就加強管理。通常在秧苗移植十天後,使用一個簡單、低成本、機械化的除草機。最好每隔7-10天重複,直到葉冠閉合(最多重覆4次)。除草機具多項功能與效益:
-將雜草犁入土壤作為堆肥,養份又可回到土壤中。
-提供淺層耕作,增加土壤的通氣性。
-修剪根系,刺激根部生長
-混合水分和有機質可增加表土肥力,除草1~2天後,植物恢復綠意盎然。
-在田間重新分配水分,藉持續的翻動田地,減少水分在低勢地區造成的缺氧環境。使用除草機可改善單一的田間環境,創造統一的植株間距,進而增加產量
SRI栽種方法在超過45個國家實踐證明可行性及效益,其概念與方法逐步推行到水稻以外的其他作物,如小麥、甘蔗、苔麩(teff),兼具增加產量與經濟效益:
-產量增加 50 % ~ 100 % 以上
-最多可減少 90% 的種子量
-最多可減少 50% 灌溉用水

(圖一)
越南SRI稻田(photo by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Vietnam)

(圖二)
SRI 稻田 (左) 與 慣行稻田(右) – photo by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Vietnam
參考及延伸資料:
http://www.tech-food.com/kndata/1019/0039528.htm
http://www.csa.tw/aboutCSA04-1.html
http://sri.ciifad.cornell.edu/countries/china/cnciadchinese05.pdf
稻種原演化與環境適應性。郭益全,范明仁。
土壤肥力與作物營養管理概說。莊愷瑋。國立嘉義大學農藝學系副教授。http://sri.ciifad.cornell.edu/index.html
-最多可減少 90% 的種子量
-最多可減少 50% 灌溉用水

(圖一)
越南SRI稻田(photo by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Vietnam)

(圖二)
SRI 稻田 (左) 與 慣行稻田(右) – photo by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Vietnam
參考及延伸資料:
http://www.tech-food.com/kndata/1019/0039528.htm
http://www.csa.tw/aboutCSA04-1.html
http://sri.ciifad.cornell.edu/countries/china/cnciadchinese05.pdf
稻種原演化與環境適應性。郭益全,范明仁。
土壤肥力與作物營養管理概說。莊愷瑋。國立嘉義大學農藝學系副教授。http://sri.ciifad.cornell.edu/index.html
以大漢溪河岸阿美群的文化發展,為撒烏瓦知部落請命
2009/03/09 原文刊載於苦勞網
以大漢溪河岸阿美群的文化發展,為撒烏瓦知部落請命
盧建銘/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博士候選人.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
2月20日在新聞上看到撒烏瓦知部落(Sa'owac niyaro')被縣政府搗毀的消息時,雖然不感到驚訝,卻令人心痛。以這個部落農耕採集生活為主題的展覽,去年十二月才剛在澳洲墨爾本的皇家植物園展出,澳洲人正還在敬佩臺灣強軔的文化力之際,我們的社會竟然用法令、警察和怪手來面對這樣的文化。這個反抗運動裡涵蓋許多現階段世界性的議題,但是目前只有原視新聞雜誌「天還未亮」和部落集體燃狼煙的報導,跳脫了事件的表面,指出了原住民長老為主體的話語和國家資本體制之間,最根本的衝突矛盾;透過原視的報導,國外的友人開始關切撒烏瓦知的處境,因為全球遭遇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城市,都以探尋原住民永續性的自然文化,來反省當代社會,尋求新的出路。
從大溪出發,沿著大漢溪的左岸的自行車道去勘察,發現怪手沿路鏟平河岸邊的灌木林,將所有的植被推光,有好幾段就直接將沙石和破碎的樹幹推到河床裡和農業溝渠裡;許多的阿美族的小部落被拆掉,這些自然部落有的後退到灌木林裡重建,將自己隱藏在森林裡,沒有腹地的就遷往更危險的河岸地,阿美族嘹亮的歌聲還是隱隱約約的從森林裡傳出來;這是我們社會一直都不願意承認的「大漢溪河岸阿美群」。沿著河岸重新認識我們的歷史和自然環境,本來就是一件美事,但是粗暴的行政和工程,玷污了這樣的河岸想像。沿路開始有自行車隊通過,不小心聽到他們的對話,一起討論儀表上所顯示的里程數和時數,也有人提到了自己的心跳指數。騎著破舊淑女車的騎士們,反而好奇的停在部落前觀看阿美族的小板橋、菜園和農寮。
去年為了想要瞭解大漢溪的自然環境,認識了撒烏瓦知部落的阿美長老們,這半年來持續到部落裡請教阿美長老們,漸漸體會和瞭解阿美族獨特的河川永續經營文化。長老們從20年來半工半農的經營模式,逐漸轉變成自足農耕採集的濕地經營方式,將移自花東的阿美族生活共生植物,如麵包樹、大葉山欖、樹豆、樹薯、輪胎茄和各種採集植物,與河床上本來的臺灣水柳、苦楝、構樹和烏桕等原生植物,加上吵雜的動物聲,形成了生態系統細緻豐富的自然景觀。阿美族的母語也透過這樣的農耕經營技術,在家族和部落生活領域中建造了活的母語語言情境,有時甚至一整天都用不到漢語。
每週我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智慧,直接移轉給學校裡的學生、同學及老師,也轉述給有志於社區農園的社區伙伴。原因在於這樣的自足永續的經營方式,恰好也是全球化經濟破滅時代中,當代社會最需要的生產文化及技術。
去年颱風水患時,撒烏瓦知部落的農耕濕地反而成為大漢溪河床上最有效的滯洪池,水患只會讓農耕濕地的水芋和筊白筍獲得更多的養份;反而自行車道單調的草地,只會將水量快速送往下游,造成下游的水患壓力。從高堤往河岸上看,水利單位的景觀單調生態錯亂的經營方式,和阿美人的共生環境相比,我覺得將河川的經營從阿美族人轉移至河川管理單位,反而更令人擔憂。
這次的自行車道工程,生態和文化的破壞十分嚴重,很慚愧的,連我自己都只是冷眼旁觀,提醒我們的卻是撒烏瓦知部落十幾個阿美長老的反抗運動。
由於採訪過長老,我才瞭解大多數的長老們,在二、三十歲以前都在花東過著和祖先一樣的農耕採集生活。移往都市的二十年,憑藉著自己勤勞的勞動力,和對都市生活的美好想像,來到西部做工和建立家庭,每個人大約都有四到八個小孩。再之後的二十年,才在臺灣的勞力市場轉移下,以半工半農的方式找到依附在都市邊緣河川地的生存方式;這二十年的開墾,和不斷的被驅趕,最後才找到人生生命後段的新樂園。二、三十年的努力,撒烏瓦知部落的長老們形成了和祖先精神一致的河川經營方式,當去年將這樣的島內移民文化介紹到國外時,他們都讚嘆這種文化的前瞻性;也同情臺灣的原住民,在經歷了四、五十年的生命之後,才在將快到祖先來時之處,找回傳統精神。
這十幾位長老每個人的生命都像是台灣神話的詩史,最大的差別在於一開始他們就學會了祖先傳下來的生活習慣,花了四、五十年之後,最終還是必須從都市逃離出來,才有辦法以祖先般快樂的方式渡過人生的晚年,而不是以養老院的方式。而且以他們的身體狀況,已經沒有辦法和壯年時一樣開墾了。
因為這樣,所以撒烏瓦知部落成為這一次河岸工程中,唯一站出來反抗的團體,他們以體弱多病的身體,最大的年紀,最小的人口,每天住在帳蓬裡,也常常從工程主辦單位的電話裡收到威脅和羞辱;靠著晚上集體向耶穌基督禱告和身上的傳統部落精神在支撐著。他們只覺得自己在維護自己的基本生存權,我卻認為他們在幫當代社會和阿美族的精神背十字架。
偉大城市與偉大國家的價值,並不是在一些經濟奇蹟,或是偉大的建設,或是偉大的人物;而是在於能夠看到弱勢者的文化力量,和我們能不能夠從照顧弱勢來展現人道的精神。他們是被社會拋棄的勞工,是被歧視的弱勢民族,是無住屋的人民,用法令、政權、警察來趕走他們太容易了,但是我必須站在撒烏瓦知這一 邊。
這裡的長老用哭泣的聲音說:「我們不是同一個國家嗎? 我們不是應該要互相照顧嗎? 為什麼要拆我的房子? 為什麼要讓我這麼難過? 為什麼要讓我哭呢 ?」,我們要用行動來回答她的問題!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關於加納納咖啡的一些事
關於加納納咖啡的一些事
親愛的師長及朋友們大家好想不到脫離了農忙時期,暫時遠離台灣到國外學習permaculture的我,必須寫信給大家澄清一些事
朋友接二連三的問我加納納咖啡最近很火紅,在媒體上看到咖啡的消息,甚至有自動販賣機在銷售,或是說用自然農法的方式在種植咖啡,在這裡我必須澄清的是,在市場有很多的加納納咖啡,但是我們必須澄清的是我們的咖啡是使用綠生農法的咖啡,是堅持不使用農藥的、化學肥料的,而且我們的銷售通路只有透過加納納部落發展協會所推動的合作農場系統銷售,直接銷售給消費者,並不在任何的投幣式咖啡機販賣,在此說明。
關於加納納的咖啡,可以有很多種,有不同人種的,用不同方法種的,也有不同人賣的,但它們都可以被稱為加納納咖啡。
從2009年開始,我與加納納部落發展協會透過了咖啡部落實驗室的方式,開始號召一群支持部落小農的消費行動,進一步支持對土地友善的咖啡種植,來改變族人對土地的使用方式,與消費者對於咖啡的進一步認識,透過了在原民會的部落永續發展計畫的支援下,讓族人除了在計畫協助下進行環境空間的改善外,更在支持地方生活的產業上有了不同的想法與操作;慢慢的,我與族人也逐漸理解咖啡不是部落唯一的對外銷售的產品。
大家認識加納納咖啡,應該不是認識一個品牌而已,縱使您把加納納認為是一個品牌,那麼我必須告訴您在這個大品牌下,仍有許多對於咖啡不同的生產方式正在進行中。有一些消費者初次來到部落,我問說是否喝過加納納的咖啡,他回答說:喝過。我又追著問說:在哪裡喝的,是在部落的茅草屋還是朋友家。他接著回答:在舞鶴台地上的某一家咖啡店。我必須慎重的跟這位消費者說,他喝到是加納納咖啡,也不是加納納咖啡。
一開始的前幾年在推動加納納的咖啡時,請部落的族人共同參與加入友善耕作的咖啡方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像我這樣的一個外人對於不能使用農藥、除草劑與化肥的堅持。部落發展協會更是在這樣的理念下,進行與合作農戶的協調與對話,這些年來我們的農戶從一開始的很多戶,變成現在手頭上的僅僅幾戶;我們並沒有放棄說服農戶,所以一直到目前與各農戶皆是保持良好的關係。正是如此對於加納納咖啡的誤解也開始有了變化。
這裡面有一些邏輯的問題必須與大家說明讓大家去判斷,種在加納納的都叫加納納咖啡;是的,雖然我們所佔的友善種植的咖啡面積是這麼的稀少,但是其它族人所種的依然也可以叫加納納咖啡,所以種在加納納及其鄰近的地方,都叫加納納咖啡?第二,加納納部落發展協會所堅持用友善的方法種植的咖啡,是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化學肥料的方式,有人問我說農藥不就包括了除草劑,為什麼我要把它分開來說;因為在農戶的理解中除草劑是消毒用的,是用來消除掉地面上的雜草,它不是為了除虫、除病的所以農人的理解您懂了嗎?而咖啡園在台灣的田間管理,雜草正是讓農人頭痛的一項問題,正因部落發展協會的堅持,僅同意運用割草的方式來管理雜草,所以在這些水年來有農戶不願意以繁複的雜草管理,進而使用除草劑,當然這些農戶的咖啡自然而然無法進入協會來銷售。第三,在這一波新的流行起來的開始,加納納咖啡成為一種代表地方的品牌,然而因為我們不忍心獨占部落的名字,只用商業思考的方式來獨賣加納納的咖啡,且可以讓更多原來慣行農法的農民加入友善的、不用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的方法來耕作。
最後,我必須說明的是,關於一般農民所說的自然農法方式,有時候是為了取巧於消費者,為了銷售當您問他有沒有使用農藥或化肥時,他們會說沒有,篤定的認為您不會到達現場來參與農事,甚至是檢驗,所以在外界認為的加納納咖啡的同時,卻也助長了不良的欺騙存在,甚至大家以為整個加納納部落都是種有機的、自然農法的、或是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的,真的很難。
PS.本年度的加納納部落合作農場的綠生咖啡豆皆以售罄,目前並無咖啡豆可提供銷售,在此特別說明。
--
顏嘉成 於馬來西亞(2012.5.22)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反映自然意志,讓生命永續--《一根稻草的革命》作者序
文/福岡正信
現今地球環境的沙漠化,以及綠色生態的縮減化已日趨嚴重,同樣的,日本列
島上風光明媚的的綠色環境也已迅速消失。雖然有人憂慮,卻少有人去探究到
底為何導致綠色生態的消失(「頹綠」現象)。如果我們只憂慮前述現象所造
成的後果,而又單單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制定一些生態保護的治標對策,那麼,
地球上的綠色生態是難以從根本上恢復的。一言以敝之,地球的沙漠化其實來
自於「人類中心主義」的自負:人類自認可以擺脫神聖的自然,自己就可以單
獨地生存與發展。地球的沙漠化與綠色生態的縮減化也證實:人類本身引燃的
罪惡之火,正焚燒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所謂生命,即是宇宙森羅萬象與大自然的天作之合。對於生命的前世今生,其
意義與意志,人類雖毫無瞭解,卻站在與大自然的對立面上,企圖以自身的手,
利用自然來生產糧食和食物,以維持生命。從此,人類走上了一條與大地母親
為敵的不歸路。因此,不管是起源於刀耕火種的農業發展史、滿足人類需求的
農法變遷史,還是文明進步史,它們本身就是一部部破壞大自然的歷史。看來,
自然只有向下沉淪之變化,卻無向上提升之發展。其實,自然沒有開始也沒有
結束,也就不會消失。但是愚蠢的人類卻能讓自然輕易地被毀滅。
人類的生命與自然的生命是一體的,對自然施加的破壞,就等同於人類的自殺,
更是意味著人類對於諸神的褻瀆。諸神不會棄人類於不顧,但是人類卻動輒拋
棄諸神,走向自我毀滅與死亡。例如:人類文明大肆宣揚所謂「無明」的邪惡
智慧,展現在失去自然與綠色生態的許多大都市中(文明中的野蠻)。它們就
如同沙漠上空浮現的海市蜃樓,早晚將風消雲散。
因此,人類需要做出抉擇:淪落為無家可歸的宇宙孤兒?或是返璞歸真,重回
諸神的樂園?這將是人類從自作自受的悲慘結局中,脫身而出的唯一道路。
以上抉擇取決於那些率先破壞自然而傲慢的人們與農民是否能夠徹底轉變,由
破壞者成為森林的守護者,由此恢復自然的綠色。大自然本來就不容人類置喙
的,連諸神都未能創造天地萬物,更何況渺小的人類。可知大自然的萬物之心
合為一體,造就了生命、創造了神。神與自然都是超越人類而存在的,因此諸
神也絕不會保護愚蠢的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地球。
因此,所謂的自然農法,就是一種充分反映自然的意志,而讓生命永續於伊甸
園的農作方法。因此我為探索自然農法而走過的四十五個年頭,與其說是求神
問佛,以使人類得以復活的歷程,倒不如說是一位愚蠢之人在自然中起起落落
的徬徨過程。所以這本書所記錄的,只不過是一位企圖回歸自然而苦惱的農民
內心故事,也是一名暢談百事卻一事無成,更無物傳世之人的懺悔錄。
(本文同時為「2013永續農耕研習會」參考資料)
(本文同時為「2013永續農耕研習會」參考資料)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2013 永續農耕研習會
一、緣由:
台灣自從 1986 年推動有機農業,至今已經 20 多年,但有機農業政策和有機
農業耕種面積都相當薄弱。但有機商店、有機驗證團體公司卻持續上升;相對
的另類農法包括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的農耕系統、生物互動式農業、秀明農法、自然農法等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在台灣各地皆有朋友嘗試且有相當經驗。
自從 2010 年泰國 KKF 米之神基金會來台灣環島一周後,2011 年米之神團
隊來台灣一個月,和台灣農友實地的操作微生物菌和育種技術,今年米之神的
DAYCHA 先生和 KKF 的朋友也預計來台灣一個月,持續的推動米之神的農
法。
DAYCHA 先生之所以創辦 KKF 旨在推動「科學農民」,不但瞭解生態環境,
還能善用生態環境,且這些技術、知識是農民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學院或農業
實驗單位研究者所擁有。
在台灣,經過工業化農業、農藥、化肥農業和大型農場的經營思維下,養成慣
行農法的耕作方式,所造成的生態劣化、物種多樣性的減少,甚至農產品安全
的疑慮和恐慌。
在這樣的困境,就不得不尋找台灣農業、生態與環境的新出路,生態農業或是
自然農法相信已經是很多人知道的名詞,但究竟內涵如何?
我們期待經由這次的「永續農耕研習會」讓已經在台灣努力的朋友和一些來自
泰國、菲律賓、 日本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也讓想知道這些農法的朋友,可以
經由這次的研討會有個較清楚的樣貌。我們知道一場討論無法解答和告知所有
的事實和問題,但應是台灣另類農法或是生態農業、自然農法、永續農耕的開
端,期待這個開端,能帶來更多的討論。
我們已經習慣於被人服務,包括來自政府的補貼,農耕機器的服務,種苗場的
育苗服務,而忘了自己能作什麼?
希望藉由這次的討論讓大家看到一個較完整的光譜,也藉由鄰近國家的經驗,
讓我們思考亞熱帶台灣農業的未來,當然我們相信這是不完美的,有很多需要
大家更努力的耕耘,且需要更多人的播種。
議程: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FGPBRPO0YASE5XNklGbGVrRkE/edit
各家農法參考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FGPBRPO0YAMkxqaDNFSEZLRkE/edit
【會議資訊】
本次研習會分為兩階段議程
時間與地點:
(一)1/24-25 ,永續農耕研習會,師大分部國際會議廳
(二)1/27,千甲聚落CSA農場工作坊,新竹市千甲里活動中心、千甲聚落CSA農場
其他資訊與費用,請參考報名表: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FM4TU1kZEpMckZicTFIZkpfaU1hZVE6MQ#gid=0
主辦單位:台大農藝系、綠色和平、秀明自然農法協會、大地旅人工作室、千甲聚落CSA、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綠色陣線協會、秋圃基金會
聯絡人:吳東傑,行動0938026021;陳瑩恩,行動0936631924;或mail到gffront@gmail.com。
敬邀各界有志之士一同參與!
---
綠色陣線協會
100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電話:02-3322-5335
傳真:02-3322-5336
E-mail:gffront@gmail.com
訂閱:
文章 (Atom)